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许坚
吕其明,“七一勋章”获得者 (制图:张寒)
近日,“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创作的“红色作品三部曲”——交响组曲《使命》、随想曲《白求恩在晋察冀》、管弦乐曲《手拉手——中华大家园》出版发行。1945年9月1日,昏暗油灯下,15岁的吕其明和两个小伙伴一同举起右手、握紧拳头向党宣誓,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77年来,吕其明坚持“用创作践行入党誓言”,人生追求、艺术生命、音乐作品同国家、民族、人民紧密结合。
创作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在作品中融入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如果问有哪些乐曲能深深地影响中国人,《红旗颂》是当之无愧的其中之一。1965年,35岁的吕其明临危受命,仅用7天创作出《红旗颂》,在第六届“上海之春”舞台上初试啼声,便大获成功。作品的背后,是吕其明连续数年“五一”和“十一”清晨4点在天安门等候升旗,在人群里热泪盈眶地高呼口号,“当队伍通过天安门的时候,人山人海,大家手拉着手时,我觉得中国就像一个巨人,在不可阻挡地向前进。”吕其明将入党时树立的共产主义信念化作行动、化成音符,爱之弥坚,颂之弥响。
脚沾泥土,在人民中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吕其明写《焦裕禄》时,去兰考体验生活,一去就是两三个月,收集各种民间音乐素材;为《铁道游击队》作曲时,抗日战争时期在山东度过的几年时光给了他灵感,用山东南部地区的民间音乐素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就此诞生……没有过多地炫技,吕其明把生活咀嚼透了、消化了,每首乐曲、每段旋律、每个音符都贴近人民生活、植根民族土壤,与听众情感交汇、产生共鸣。
精益求精、不求回报,勇担社会责任。文艺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不仅要求艺术家有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红旗颂》发行54年里修改40余次方成定稿,作为中国音乐舞台演奏率最高、媒体播放次数最多的音乐作品之一,却从不收取版权费;受邀为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谱写背景音乐,历时半年,每天伏案十几个小时,写下了长达60分钟的管弦乐组曲《雨花祭》,却不取分文报酬;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分文不取地为海、陆、空各兵种部队服务,创作了近40首歌曲。讲品位、重艺德,是吕其明的真实写照。
笔耕不辍,为时代和人民放歌。从《红旗颂》,到新时代创作成果“红色作品三部曲”,再到2021年看到中国战疫、脱贫攻坚写下弦乐合奏《祭》,吕其明紧扣时代脉搏,记录时代、讴歌英雄,为国而创、为民而作,不断写下心中的赞美诗,奏响老艺术家的拳拳之心。七十多年音乐创作路,三百多首影视音乐和管弦乐作品,吕其明创作风格不断变化、愈加多元,但“把心交给祖国”的赤子之心始终不变。
“一生坚持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是 “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写给吕其明的一句话。这是对他几十年音乐创作生涯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一名共产党员矢志坚守入党誓言的衷心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