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当前所在:首页 > 人间万象 > 深圳市民批突击式汽车限购:这样突然太粗暴

深圳市民批突击式汽车限购:这样突然太粗暴

发布时间:2014-12-31 来源: 作者:

12月29日下午5点40分,深圳上演《限购时速》。

17:40:深圳市政府突然举行新闻发布会,抛出小汽车“限购令”,宣布全市小汽车增量指标暂定每年10万个,有效期暂定5年。

18:00:政策生效。

18:30:4S店销售人员表示抓紧时间的话还可以买车。

但不一会儿,由交警、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组成的“执法队”就赶到现场,宣读限购文件,4S店停开发票。封门、挡人……“执法队”将试图进入4S店的购车人成功阻截在外。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也为该片拟写剧情:为了避免发生抢购潮,深圳当局在限购令实施后立即出动万名警察组成“执法队”到该市的部分4S店,勒令马上停止售车。

政策从宣布到实施仅20分钟。观众表示,该片刷新《深圳速度》记录。

深圳成为了第8个限购城市,并将冲击“2014最任性的城市奖”。

说好的“不限购”呢?

深圳和其他大城市一样,确实存在交通拥堵问题。

据深圳市政府解释,截至2014年12月20日,深圳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14万辆。按照现有态势,到 2016年底机动车保有量将超过400万辆。据测算,届时中心城区晚高峰拥堵时长将从2014年的55分钟拉长至92分钟。

但限购确实不是解决城市拥堵的唯一的选择,并且深圳政府方面此前一直辟谣称,不会采取限购措施来解决交通问题。

2013年7月,深圳市交通委员会曾郑重表示,按照2012年市政府发布的《深圳市城市交通白皮书》,深圳在加强交通需求调控方面,主要通过利用设施供应、经济杠杆、出行管理和宣传倡导等综合手段,引导车辆合理使用,并“没有限购计划”。

今年1月广东省两会期间,深圳市市长许勤表示,目前深圳机动车拥有数量在全国排第二位,但深圳对私家车不限行不限购,将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市民出行方式。

在一周多以前,深圳市交委负责人也在首届北上广深交通会议上明确表态,深圳不会学习北上广(实行限购)。

不管是白皮书还是市长的言之凿凿,抑或是不久前尚存余温的表态,现在看来都像是在“故布迷阵”。

民众表示很受伤,不仅是因为买车将不易,而是被政府的“失信”伤得透心凉。

“这样突然限购太粗暴了。”4S店里,一位没有买到车的顾客说。

有权就可以任性?

虽然法律规定任何人不能限制百姓拥有私有财产,限购令本身与法律精神背道而驰,并且国务院明确要求,“要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必经程序”,但有些地方还是出台了遭人诟病的限购政策。

今年3月,杭州市也是在政府多次“辟谣”的情况下突然实施小汽车限购,从政府发布到正式实施时间仅有5个小时,该事件当时惊呆了众人。

没想到,深圳用新的速度刷新了这个记录,宣布到实施仅用20分钟。

之所以能如此神速,是因为跳过了公众,跳过了民意,并企图跳过法律。

据每日经济报道,由于长期以来,地方通过一纸红头文件就随意限行、限购等问题既有上位法存疑的质疑,也存在不符合程序正义的问题。

日前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了立法法修正案草案。草案提出,地方政府规章不得设定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或增加其义务的规范。

这不由得让人揣测,深圳此举是想在法案通过前再利用权力任性一回。

政府失信,后果严重

深圳的限购做法会不会引发其他城市效仿?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告诉每日经济的记者,目前立法法修正草案并没有真正获得通过,有交通和住房等城市管理方面压力的地方政府很可能会集中出台一些限购和限行政策。

在大面积的效仿行为还没发生前,北京青年报警告,“突袭”限购事小,政府失信事大。前者的损失可以量化,也可以弥补,后者的损失则难以估量,而且几乎不能弥补。

新京报从法治的层面分析,今日,此次深圳的“突击”汽车限牌政策,不仅是对自身承诺的一种失信,同时事实上也是对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法治原则精神的一种“失信”。

华商报称,像这种“半夜决定”和“临时起意”的公共决策,是短视而不负责任的。权力行为因为失去了程序把关,而变得极为随意。这种随意,不仅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还刺激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和社会的不公平情绪。

毕竟政府不是“狼来了”里那个无知的小孩,希望“先辟谣再突袭”事情到此为止吧。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法治时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金政互联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法治时讯网 fzsxw.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5、010-53382908,监督电话:18518469856,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qgfzdyzx@163.com  客服QQ:3206414697 通联QQ:1224368922